一個多世紀前的中國,她承受了太多的風雨飄搖。
一代一代的仁人志士,以身報國,血灑疆場。將整個中華大地渲染得悲壯而凄涼。而這些悲壯的故事幾乎又在同時為一片灰白的陰霾和恐怖所籠罩。一代偉人就出生并成長在這樣的一片陰霾里。青春年少的他又將以怎樣的步伐走上救國之路,成為新中國最偉大的締造者呢?一睹偉人青春時期的風貌后,我發現的確是風采照人,有引以自勉之要。
立志出鄉關
少年時期的毛澤東就接受了傳統私塾的教育,讀過《公羊春秋》,《左傳》等經史類書籍,但是毛澤東并不喜歡這些書籍,反而喜歡讀中國的古典小說,特別是關于造反的故事。他曾背著老師讀過《精忠傳》《隋唐演義》《水滸》等小說。后來停學在家的時候,他白天干農活,晚上幫父親記賬,然后就躲進自己的臥室里點起桐油燈讀書。父親顯然不會同意他這樣做的,一心想讓兒子繼承家業的父親決定要把毛澤東送去米店當學徒。不過毛澤東聽說湘鄉有個新式學堂后就依然決定去求學。又在1911年的春天經老師的推薦考入駐省湘鄉中學。這一次又是不顧父親的反對離家而去。
“孩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何處不青山!”不到十八歲的青年毛澤東,留下這首詩后離家而去,踏上了他的遠赴理想的征途。
遙想09夏天我離家到清華之時,也正是毛澤東立志出鄉關時的年紀。但那時的他又比我要堅定多少倍呢?因為擔他的背上的將是整個新中國的重量。
就這樣他只身到了一百二十里之外的省會長沙,來到駐湘中學讀書,他一邊刻苦學習,一邊以極大的熱情關注著社會動態。而1911,正值中國的多事之秋,十月武昌起義爆,辛亥革命爆發。長沙城長官為了掩蓋革命消息,大肆戒嚴,搜捕革命者。而此時的毛澤東卻不顧戒嚴令來到街頭聽革命者的講演。………毛澤東一下盯住講演臺上一根殘缺的手指!他的腦子里即可閃劃出————切斷手指,以血作墨,切切揮寫:予斷指以送,吁請召開國會,速解國難!
講演者正是徐特立先生。慷慨激昂的演講打動了臺下的民眾,頓時群情及激憤,個個義憤填膺。當然,風聲大了,也就引來了官兵的光臨。聚集的民眾有不得不走散開來。但是這并不能熄滅革命群眾心中的熱火。就在聽了徐特立先生的講演后的四五天,毛澤東決心參加黎元洪的革命軍了。在參軍途中認識了毛澤東身無分文的新式長官焦達峰和陳作新。并且隨之加入革命軍,當時新軍在長沙起義成功以后,一支學生軍也迅速的組建起來,但是毛澤東以為這支隊伍的基礎太過復雜,決心加入正規軍隊伍為完成革命而盡力。盡管就在1912春天,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孫中山與袁世凱達成協議,孫中山辭去臨時大總統的職務。3月,袁世凱就明目張膽的就任大總統了。當時的毛澤東以為革命已經結束了,就離開軍隊。但是,在隊伍里,他還是跟大多數的士兵成為了好朋友。認真的接受了軍事訓練,了解并研究了一些社會和時事問題。為他以后的訓練一師學生趕走潰敗軍閥有很大的幫助。
離開軍隊后的毛澤東決定繼續求學,由于當時的理想并不明確,也許也和我們剛考完高考但是沒有考上大學的學生差不多,那家學校的條件好,未來的生活更有保障就回去上哪個學校。毛澤東先后報了好幾個學校,甚至還包括一個肥皂制造學校。最終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入省立一中,成為學校里有名的高材生,其中他在一中是所作的《商鞅徙木立信論》一文受到國文教員的高度贊譽。的確這篇作文一如毛澤東以往的風格,實切社會現實立論,目光如炬,落墨大方,然后一唱嘆之筆出之。已頗具大家風范了。
但是由于學校教的課程很有限,校規也非常繁瑣呆板。毛澤東毅然的離開了一中。開始了在長沙定王臺的自修。哪里環境幽靜,是一個難得讀書場所。毛澤東指定了嚴格的自習計劃,無論酷暑寒冬,他都持之以恒,風雨無阻,從不間斷。在那里,他廣泛涉獵18,19世紀歐洲資產階級的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著作。比如達爾文的,《物種起源》,亞當斯密的《原富》,赫胥黎的《天演論》。還第一次見到了一副世界地圖,并懷著極大的興趣研究了一番。不過可惜的是,由于兵匪作亂,加上家中經濟上的不支持,他只好結束了極有價值的半年自修生活。并且開始重新考慮自己的前途了。其實當時的條件是很艱難的,他每天的飯基本上都是兩塊米糕而已,他把全部的時間都花在了圖書館,早上第一個進去,晚上最后一個出來。讀書的勤奮可以想象。一代偉人的超乎常人的意志力也許在那個時候就已經在他身上表現出來了。
本文地址:http://www.88848085.cn/fangfa/detail/1009.htm 轉載請帶此鏈接。

bjtutor@139.com
603270858
版權所有Copyright © 2024-2025 www.88848085.cn All Rights Reserved